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日期:2023-02-28   浏览:1883   来源:党员教育网  返回列表

早春时节,华北平原,冬小麦开始返青;华南地区,早稻陆续浸种育秧;西南地区,油菜花开引人驻足;南海之滨,南繁基地育种正忙。一个个农事场景,汇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

5年间,全国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并持续巩固拓展成果,乡村建设纵深推进,农村改革蹄疾步稳,乡村治理扎实有效,农民享有更多实惠,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农业发展迈向高质量

一项项投入,让百姓餐桌有了新变化。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曾衍德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协同推进,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6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秸秆、农膜等利用率稳步提升。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累计达6.2万个,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餐桌的变化,源于供给结构的调整。5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大豆油料种植面积稳中有进,优质食味稻、强筋弱筋小麦等优质专用农产品日益丰富。

一粒粒粮食,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三大主粮基本实现机械化,智慧农业快速起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6%,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成效显著,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112个、超10亿元的镇达174个、超1亿元的村达249个。

农业现代化,始于经营主体。国家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390万家、222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4.1万个,服务覆盖面积18.7亿亩次,带动小农户超过8900万户,在广袤田畴大显身手。

瞄准藏粮于技,我国启动了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核心种源和新品种培育、底盘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种业振兴行动开局良好,农作物自主培育品种面积占比95%以上,实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其中,自主培育的“华西牛”通过国家审定,白羽肉鸡自主品种实现突破,核心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

瞄准藏粮于地,我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2022年底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实践表明,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对确保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望天收”正向旱涝保收转变。

农民收入增速跑赢城镇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可以说,农民增收既关系民生福祉,也事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万元大台阶,实际增长4.2%,增速分别比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和2.3个百分点。其中,脱贫人口收入增速更是高于全国农民。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2.45。各地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立足“土”,激活乡村资源让增收潜力释放。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由庄联合村立足本地农户庭院空间和劳动力实际,把发展庭院经济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农家的“方寸之地”变成“增收宝地”。该镇依托当地花菇产业优势,整合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建设花菇种植棚并配备光伏发电板。单个农户仅需0.5亩,即可建设一个花菇种植“微小棚”,原本普通的农家院变为村民的增收园,庭院经济开出“致富花”。

体现“特”,兴业态、树品牌让增收动力充沛。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中,不少地方从全局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中找准了自身定位和机遇,秘诀就是兴业态、树品牌。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苍溪猕猴桃等一批特色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多种形式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能力提升,农事体验、观光采摘、乡土美食、民俗文化等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新动力。

形成“产”,发展二三产业让增收渠道拓宽。在江西省上栗县泉之源田园综合体,游人们畅享春景。这里原是水葫芦泛滥的臭水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县镇两级政府清理库区,连通水塘,打造了面积近千亩的“小西湖”,覆盖周边3个村。在此基础上,引入22个专业合作社,从蜜桃种植、龙虾养殖到特色餐饮、食品加工等,推出研学游活动,使村民获得“租金、薪金、股金”。2022年,周边375户群众人均年收入达2.4万余元。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是时代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傍晚时分,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息塘村的星空露营基地上,一座座帐篷内灯火闪耀,欢声笑语。该村打造美丽乡村,先后引进露营、民宿等项目,成为浙江省首批休闲旅游示范村和3A级景区,年均吸引游客达50万人次,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28万元。当地立足构建全域美丽乡村格局,以人居环境提升为抓手,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初步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的振兴路。

小村庄折射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95%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乡村实现美丽蝶变。各地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延伸覆盖,农村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近年来,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和4G网络。让人感受颇深的是,农村产业路、资源路、旅游路加快建设,供水供电、网络通讯、农民住房等设施逐步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在东部地区的一些县域,乡村已基本具备与城镇相当的生活条件。

资源要素加速流入,乡村成为创业热土。与过去乡村要素单向流往城市不同,当前乡村正在形成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的“集合效应”。人才回归,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技术回乡,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三方面共同发力;资金回流,财政支农力度不减,金融扶持有力有效,社会资本踊跃下乡。今后,要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本报记者 乔金亮)

来源:经济日报


<上一篇:人才政策持续推动“软联通”——粤港澳合力构筑“人才湾区”下一篇: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0.057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