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年轻的非遗——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观察
 日期:2023-02-20   浏览:1587   来源:党员教育网  返回列表

越来越年轻的非遗——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观察

一位小游客在非遗大集上的曹州面人摊位前驻足。新华社记者?邹竞一?摄

新华社西安2月19日电(记者蔡馨逸、邹竞一)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正在陕西榆林举行,200余项非遗、500余名非遗传承人运用匠心巧思,共同展示非遗文化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大量传承人和企业用现代审美对非遗进行二次创作,用文化衍生品拉近了人们与非遗的距离。

在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的非遗大集上,胶南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田胜被参观者团团围住。“近几年,我们提取胶南年画特色元素,做成生活日用品,很受市场欢迎。”田胜说着拿起一套茶具展示起来,彩色年画描绘的播种与收获场景,为青色的瓷器增添了灵动活力。

胶南年画是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沿袭了民间年画的特色,借鉴吸收了中国工笔画、民间剪纸等艺术特点,逐渐演变形成了构图饱满、色调跳跃、造型质朴而夸张的艺术风格,融合年画元素制成的文创产品精巧可爱。

田胜认为,只有融入时代气息、走进日常生活,非遗的魅力才能被感知,技艺才能代代传承。

在58岁的国家级非遗绞胎瓷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看来,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技艺创新。

绞胎瓷发源于北宋瓷窑当阳峪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用独特的绞胎技法编织制胎、焙烧而成。

越来越年轻的非遗——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观察

非遗传承人陈艳芬(左)在展示剪纸。新华社记者?邹竞一?摄

柴战柱从事制瓷业30多年,经历了绞胎瓷的复烧与复兴。“要将技艺发扬光大,就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柴战柱说,“原先绞胎瓷只有羽毛纹、席编纹、菊花纹等纹饰,现在可以把山水、人物、花鸟等用绞胎制作工艺编织出来体现在瓷器上。我们还和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升级泥料配方、釉料配方等,已获得多项专利。”

据柴战柱介绍,目前,当阳峪村从事绞胎瓷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工艺技术研究的企业有6家,专业合作社1家,还有20多个家庭作坊,年销售陶瓷约30万件(套)。

近年来,年轻传承人正在成为短视频、直播平台上非遗文化传承、传播的主力军。

河南省级非遗项目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就开通了抖音账号,从一开始发布剪纸视频只收获一二十个赞,到一次直播吸引1000多个粉丝,再到如今拥有34万粉丝,他不断在社交平台上展示剪纸技艺、讲解剪纸文化。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浓,社交网络正好为二者搭建了桥梁。”畅杨杨说。

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广东着力为高质量发展创造重要增长极与动力源聚力创新,向制造强省跨越(经济大省勇挑大梁①)下一篇:探访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感受口岸边贸经济强劲复苏>
0.056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