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日期:2023-02-14   浏览:1708   来源:党员教育网  返回列表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时代新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图①:辽宁省光明学校,学生们在上手工课。辛 阳 胡 彬摄影报道

图②:重庆分社记者王斌来(中)、王欣悦(左)在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科研实践基地采访。韩 恺摄

图③:浙江分社记者江南(右三)、窦瀚洋(右二)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采访。孔晓睿摄

图④:政治文化部记者吴月(左)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访。邸白鹭摄

图⑤:云南分社记者李茂颖(右前)在云南古生村科技小院试验田采访。高亦洁摄

图⑥:福建分社记者王崟欣(右一)在闽江学院采访。李晓滨摄

图⑦:江苏分社记者姚雪青(左)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采访。孙军伟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

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在躬身劳作的沃野,立德树人的实践扎实推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科研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教育模式更新迭代、人才发展短板不断补齐,人力资源建设持续开展……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主题采访活动中,本报记者深入各大院校,见证各级各类学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鲜活实践,记录奋力拼搏、让青春之花绽放的生动故事。

——编 者

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主题采访中,几个场景让人欣喜:

一堂没有桌椅和课件的思政课。“身为应用型高校学生,你的一技之长是什么?”夜色渐浓,闽江学院校史馆内,讨论依然热烈。

一间建在田间地头的实验室。“播种满1年,实现亩产值大于1万元,油菜减肥30%、增产20%。”云南古生村,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共绘乡村振兴画卷。

一沓12页的学习笔记。“星辰大海,我愿以我所学,为航空航天事业护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王晨空天报国志向坚定。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牢记殷切嘱托、谆谆教诲,教育系统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各级各类学校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生们纷纷表示:要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青春之花绽放。

立德树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的实践,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也在躬身劳作的沃野。

隆冬时节,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暖意融融。

古生村田地间,划出方方正正的田块。立牌上,详尽记录着油菜品种、施肥类型及种植目标。这里,是古生村科技小院试验田。

“到农村去、到生产实践中去,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丛汶峰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留在农民身边,“科技小院大有可为”。

立德树人的课堂,要讲深讲透讲活,要入耳入脑入心。

一堂启智润心的思政课,一堂有滋有味的专业课,一堂知行合一的实践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三堂课,让记者感触颇深:鲜活生动的大思政课,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空天报国的种子。

“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空间站巡天……太空里的中国故事有很多,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就像教学内容中的一颗颗珍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集体备课,把专业情怀融入思政课,也用思政元素点亮专业课。

立德树人的感召,让亿万学子心中的中国红愈发鲜亮。

“要多实践,在第一现场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真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卢小祝,多次赴一线开展电磁环境测试,用自己所学帮助解决电磁兼容问题、服务国家需求。

“1500多名孩子,285个‘爹妈’,‘一生一师’活动,让每个孩子在校园中都有一个亲人。”辽宁省光明学校校长梁立新说:“特殊教育中,我们既要把孩子们照顾好,更要成为他们可信赖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近年来,思政课受到更多重视,教师队伍日益壮大,在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德树人作用凸显。

科研创新——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相互支持配合,共同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单独列章阐述。

“从现实需求看,教育、科技、人才,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说,既是基础性的,更是战略性的,涉及全局和长远,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

重庆明月湖畔,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校地合作,热潮涌动。

天文大数据中心实验室,分布式雷达数据中心正在形成月球正面三维成像;毫米波雷达实验室,一条小型生产线正在试运营……这些突破性研究落地实现,得益于北京理工大学和重庆两江新区紧密联动。

“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互利互惠。”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重庆创新中心主任龙腾院士说,三年多时间,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已建设25个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了500余人的科研队伍,科研经费达到3.5亿元。

浙江衢州,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研究生白大志,让记者印象深刻。

在杭州校区完成一年理论学习后,白大志来到衢州产业一线,从事化工领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方向研究。起初,白大志到处“碰壁”——“实验室里的数据到工厂怎么就不对呢?”

“一颗种子种到不同的土壤里,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产业导师的一番话,点醒了白大志。

白大志的车间实习经历,展现着浙江大学27个科研团队、近150名研究人员、近100名硕士生融入同城科研圈的生动实践。记者写下采访心得:“浙江大学利用自身科研实力,在为地方提供产学研服务的同时,也壮大了学校自身发展。”

人才引领——

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高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累计培养毕业生7900多万人,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供给了70%以上的新增从业人员;高等学校累计培养了高素质专业人才7700多万人,持续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冬日行走在闽江学院,旁听一堂别出心裁的思政课,参观数字福建智能化生产物联网实验室的产学研产品,了解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围绕产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

福州市纺织服装业发达,相关企业近千家。闽江学院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产学研协同育人;学界业界共同申报课题,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闽江学院实现了从高职高专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转变。

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全国首个公办职业本科学校,2020年以来,设置职教本科专业23个,聚焦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以通用装备技术、专用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制造装备设计、管理服务、贸易流通为支撑的专业集群。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连续多天蹲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师生深入座谈交流后,记者对职业教育有了新认识,“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教育部消息,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支撑。

奋进新征程,青春正当时。

走进校园,走访师生,本报记者真切感受到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见证了广大师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实践。大家纷纷表示,要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本报记者 吴 丹)

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篇: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哪些新成绩?这一组数据振奋人心!下一篇:【团结奋斗忠诚履职】李楠楠:用爱心守护老年人幸福晚年>
0.057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