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张蕴岭:合作共建的东南亚如何给世界发展提供参考范例?
 日期:2022-11-20   浏览:3123   来源:党员教育网  返回列表

中新社威海11月19日电 题:合作共建的东南亚如何给世界发展提供参考范例?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

中新社记者 杨兵 文龙杰 王娇妮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近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这将为国际关系发展带来何种变化?峰会在东南亚举办有何特殊涵义?中美元首会晤释放了哪些新信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就上述问题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此次峰会将为当前国际关系发展带来何种变化?

张蕴岭:当前世界出现经济整体性下滑,并出现一些综合性危机,需要新动力、新合作和更强劲的合作治理。在这种背景下,这次会议提出了“共同复苏、强劲复苏”的主题,就是需要各国一起推进经济发展,采取强有力的合作措施。

G20本身有两个作用,一是各国就发展与治理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借鉴;二是应对面临的问题,凝聚共识,采取合作行动,推动世界发展。这次峰会聚焦的是全世界普遍面临的紧迫问题,是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并寻求更有效的合作。

中新社记者: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分享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主张,对当今世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张蕴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这两个议题是相互连接的。“世界怎么了”是要正确判断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出在哪,要通过讨论交流,达成一些基本共识。“我们怎么办”涉及中国和G20成员国,各要承担什么责任,如何合作共治,推动世界发展。

面对世界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领导人强调,要包容发展,要建立开放型的世界,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合作共赢;要普惠发展,让所有国家受益,而不是仅让少数国家、少数大集团、少数个人受益;要增强发展的韧性,加强合作,应对各种变化。

世界发展挑战依然严峻,整体增长下降,贸易和投资增长缓慢,开放指数降低,公私债务升高,能源价格、粮食价格上涨等。从未来发展看,面临如何缩小发展差距,如何打造可持续发展新范式,如何以气候变化为契机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等问题,一年来,中国创立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加大对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投入,联合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推进这一倡议;中国还与印度尼西亚等国发起“构建稳定和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倡议”,倡导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G20与会期间,中国还向巴厘岛峰会务实合作项目库提交和参与了20个项目,凸显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支持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中共二十大以后,世界十分关注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本次会议上,中国向世界发出清晰信号: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新社记者:峰会举办地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在东南亚举办这次峰会,有何特殊涵义?

张蕴岭:印度尼西亚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会议在东盟国家召开,可以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印度尼西亚,一个稳定、和平、发展的东盟,意义非凡。东盟的成功是一个奇迹,通过“东盟方式”把非常复杂的东南亚整合成一个团结共进的地区,充分体现了包容思想和政治的魅力。这个地区多种政治制度并存,有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君主制国家;发展水平不同,有非常落后的国家,也有很发达的国家;宗教信仰各异,有信仰佛教的国家,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通过构建区域合作组织,东盟逐步把地区所有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合作机制下,各国能够和平共处,合作共进,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这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东盟向世界提供的另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东盟构建了“以东盟10国为中心”的多重、多向对话合作机制,有“10+1”,即“东盟—中国对话合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下,东盟和中国构建了自贸区,开展广泛合作;有“10+3”,即“东盟—中日韩”对话合作机制,在这个机制下,东盟与中日韩推动构建东亚共同体建设;有“10+8”,即东亚峰会,指东盟10国与8国的合作机制;东盟还牵头规划了有15方成员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目前已经生效。此外,东盟还构建了专注地区安全的“东盟地区论坛”,有27个成员,来自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重要的是,东盟推动构建的这些机制是以合作为宗旨,所推动创建的是和平、合作与发展的新关系、新秩序,这对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中新社记者:此次中美元首会晤,将为中美关系和全球治理带来何种影响?

张蕴岭:这次中美领导人会晤,中国对两国关系提出了一些与过去不同的说法,释放了新的信号。就我的理解,有以下几点:其一,中国不寻求改变现有国际秩序,不干涉美国内政,不挑战和取代美国;其二,强调中美道路不同,两国相处要承认和尊重这种不同。以往强调的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次强调的是不同制度的国家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存、共同发展。其三,强调在当今形势下,中美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不冲突、不对抗、和平共处是两国的基本利益,中美不仅在双边,而且在全球问题上要合作,合作是主调。

通过这次会晤,中美同意在一些重要领域加强合作,如气候问题、支持世界经济增长等。虽然一次会议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接着可能有一系列的后续活动,推动新建平台机制。

乌克兰危机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我看来,中美在两个基本原则上达成共识:一是强调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不能用战争的方式去改变;二是双方一致反对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以往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有助于推动谈判解决危机。

世界是多样的,各个国家都在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中国强调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不仅是对美国说的,也是对世界说的。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实际上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一种新文明,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新社记者:在百年变局大背景下,加强和推进区域合作是大势所趋。应如何把握其中出现的新趋势与特点?

张蕴岭:世界由国家、区域、全球三个层面组成。目前,推进全球层面的合作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阻碍。而区域层面的合作仍有巨大潜力。未来的世界治理离不开区域,加强和推动区域合作是重要潮流。新的区域合作讲求的是平等参与、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赋予区域“本位性”,前面谈到东盟的成功,就是区域构建的重要成果。

在全力支持多边体系发挥效能的同时,面对区域化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中国把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对外经济战略的重点,根据不同地区的形势、特点和利益,制定不同的规划和行动议程,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完)

受访者简介:

张蕴岭,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东北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国际研究学部主任;第十、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亚太学会会长;主要代表作有《寻求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世界大势—把握新时代变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一篇:保护湿地守护未来下一篇:解读中华文明基因的古老密码——殷墟考古成果探查>
0.057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